过零丁洋尾联千古传诵的名句(过零丁洋千古名句赏析)

过零丁洋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,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

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”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,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。这一联对仗工整,比喻贴切,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。国家民族的灾难,个人坎坷的经历,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,使其言辞倍增凄楚。

本回答由网友推荐

过零丁洋尾联千古传诵的名句(过零丁洋千古名句赏析)

过零丁洋每句赏析

文天祥〔宋代〕

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
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
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
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
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,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。

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,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,漂泊无根,时起时沉。

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,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。

自古以来,人终不免一死!倘若能为国尽忠,死后仍可光照千秋,青史留名。

此诗前二句,诗人回顾平生;中间四句紧承“干戈寥落”,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;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。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,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,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。

“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”中“起一经”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,“四周星”即四年。天祥于德祐元年(公元1275,宋恭帝赵?的年号),起兵勤王,至祥兴元年(公元1278,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)被俘,恰好四个年头。此自叙生平,思今忆昔。枫字开头的成语从时间说,拈出“入世”和“勤王”,一说个人出处,一说国家危亡,两件大事。唐宋时期,作为知识分子要想保家卫国,必须通过科举考选,考选就得读经,文天祥遇难时,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:“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,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”,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。圣人著作就叫经,经是治国安邦的。

这两句诗,讲两件事,似可分开独立,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。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,意思相近。《宋史》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,响应的人很少,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。

“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”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。宋朝自临安弃守,恭帝赵?被俘,事实上已经灭亡。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。文天祥、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,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,各处流亡。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,加上说“风飘絮”,更加的形象生动。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,妻妾被囚,大儿丧亡,真似水上浮萍,无依无附了。

“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”继讽刺不知悔改的人句子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,昔日惶恐滩边,忧国忧民,诚惶诚恐;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,自叹伶仃。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,水流湍急,令人惊恐,也叫惶恐滩。原名黄公滩,因读音相近,讹为皇恐滩。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,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。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,现名伶丁洋,文天祥兵败被俘,押送过此。前者为追忆,后者乃当前实况,两者均亲身经历。一身为战将,一为阶下囚。故作战将,面对强大敌人,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,惶恐不安。而作为阶下囚,孤苦伶仃,只有一人。这里“风飘絮”、“雨打萍”、“惶恐滩”、“零丁洋”都是眼前景物,信手拈来,对仗工整,出语自然,而形象生动,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。

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笔势一转,忽然宕进,由现在渡到将来,拨开现实,露出理想,如此结语,有如撞钟,清音绕梁。全诗格调,顿然一变,由沉郁转为开拓、豪放、洒脱。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!”以磅礴的气势、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,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,诗格与人格,浑然一体。千秋绝唱,情调高昂,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。

过零丁洋名句赏析

过零丁洋①

(南宋)文天祥

辛苦遭逢起一经②,干戈寥落四周星③。

山河破碎风飘絮④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
惶恐滩⑤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⑥。

人生自古谁无死? 留取丹心照汗青⑦。

①零丁洋: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。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(1278)十二月被元军所俘,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,次年正月,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,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。于是,文天祥写了这首诗。

②“辛苦”句: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。遭逢,遭遇到朝廷选拔;起一经,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。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(1256)以进士第一名及第。

③、干戈寥落:寥落意为冷清,稀稀落落。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。南宋亡于本年(1279),此时已无力反抗。四周星:周星即岁星,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,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。四周星即四十八年,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,这里四周星用整数。旧注多以“四周星”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,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,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。

④、“山河”句: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。

⑤、惶恐滩:在今江西万安县,水流湍急,为赣江十八滩之一。宋瑞宗景炎二年(1277),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,经惶恐滩退往福建。

⑥、“零丁”句: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、孤立无援。诗人被俘后,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。

⑦、汗青:古代在竹简上写字,先以火炙烤竹片,以防虫蛀。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,故称书简为汗青。这里特指史册。

⑧、“丹心照汗青”衷心永垂史册。丹心:红心,比喻忠心。汗青:史册。古代在竹简上写字,先以火炙烤竹片,以防虫蛀。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,故称书简为汗青。

靠自己的刻苦努力,精通了一种经书,终于取得功名,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;

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,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。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,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;

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,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。想到前兵败江西,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,那险恶的激流、严峻的形势,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;

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,身陷敌手,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,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。自古人生在世,谁没有一死呢?为国捐躯,死得其所,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!

过零丁洋原诗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,

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。

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,

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。

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,

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。

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?

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。

遭遇苦难的原因是我精通经书而获官职所致,

使我在荒凉冷落的战场上度过了四个春秋。

山河破碎得像被风吹散的柳絮,

一生动荡如同被雨打的浮萍。

在惶恐滩头诉说惶恐,

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。

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,

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红心,让它永照史册。

自己由于数读经书,通过科举考试,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。

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。

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。

文天祥画像自己一生坎坷,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,时起时沉。

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,

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。

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,

让忠心永垂史册!

[编辑本段]诗作鉴赏

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。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,但限于篇幅,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插画合辑概其馀。中间四句紧承“干戈寥落”,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: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,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,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。但面对这种巨变,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,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,从而扭转局面。同时,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。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、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。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。这使得前面的感慨、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,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。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,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,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。

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。诗的开头,回顾身世。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,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。接着追述战斗生涯: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,我度过了四年。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。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,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。这一联对仗工整,比喻贴切,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。国家民族的灾难,个人坎坷的经历,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,使其言辞倍增凄楚。五六句喟叹更深,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,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。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,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,意思是,自古以来,人生那有不死的呢?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。

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,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。全诗格调沉郁悲壮,浩然正气贯长虹,确是一首动天地、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。

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」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,回忆一生,感慨万千。他抓住了两件大事,一是以明经入仕,二是「勤王」。以此两端起笔,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。「干戈寥落」,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。据《宋史》记载,朝廷徵天下兵,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。作者用「干戈寥落」四字,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,对投降派的谴责!

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,那么,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。「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」,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,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。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,无所依附,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。而作者再在「萍」上著「雨打」二字,就更显凄苦。这「身世浮沉」,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。本联对仗工整,比喻贴切,形像鲜明,感情挚烈,读之使人怆然!

五六句紧承前意,进一步渲染生发。景炎二年(1277),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,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。当时前临大海,后有追兵,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,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、最惶恐不安的事情。而今军队溃败,身为俘虏,被押送过零丁洋,能不感到孤苦伶仃?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,「惶恐滩」与「零丁洋」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,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「惶恐」与眼前的「零丁」,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!

以上六句,作者把家国之恨、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,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,而尾联却一笔宕开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!”以磅礴的气势、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,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。结尾的高妙,致使全篇由悲而壮,由郁而扬,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。本句中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。

零丁洋:即“伶丁洋”在广东省珠江口外,内伶仃岛和外伶仃岛之间。鸦片战争前,伶仃洋和伶仃岛曾被英美侵略者的鸦片贩子用趸船和快艇强占,成为对我国进行鸦片走私的跳板。

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。诗的开头,回顾身世。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,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。接着追述战斗生涯: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,我度过了四年。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。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,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。这一联对仗工整,比喻贴切,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。国家民族的灾难,个人坎坷的经历,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,使其言辞倍增凄楚。五六句喟叹更深,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,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。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,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,意思是,自古以来,人生那有不死的呢?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。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,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。全诗格调沉郁悲壮,浩然正气贯长虹,确是一首动天地、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

[编辑本段]后世影响

为气贯长虹、启迪后世的名篇,尤以「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。自「五四」以来到抗日战争,在中国本土,在南洋和海外各地,无论是文学创作、戏剧演出、歌曲传唱中,经常可以看到《过零丁洋》等篇,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。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,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

过零丁洋尾联千古传诵的名句(过零丁洋千古名句赏析)

过零丁洋中千古名句的理解

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

解释为:人必有一死,我并不害怕,可是我要死的有价值,让我自己在青史中留名。

就是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的一句中选择了重于泰山

希望这个答案让你满意

版权声明:
作者:shiciw
链接:http://www.txsjsy.com/97121/
来源:tx诗词网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